项目名称:甘肃庆阳南佐遗址考古发掘项目
发掘时间:2024年6-12月
发掘地点: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南佐遗址
发掘单位: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
项目负责人:陈国科
一、遗址概况
南佐遗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后官寨镇南佐村,坐落于泾河一级支流蒲河左岸的董志塬西部。为厘清黄土高原尤其是陇东地区的文明化进程,2021至2024年,本项目开展连续考古发掘工作,确认南佐遗址是一处仰韶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中心聚落,碳十四测年距今约5100-4700年。
二、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
1.发现了由9座夯土台围成的约30万平方米的遗址核心区。核心区外围发现大面积居住区、沟渠等水利设施,形成了一个多圈层聚落结构和体系,对核心区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拱卫之势,对于认识聚落内部的社会组织结构有重要意义。初步确认遗址面积超过600万平方米,遗址主体分布区230万平方米,核心区30万平方米的遗址核心区。遗址核心区有9座呈倒“U”字形排布的夯土祭台,北台圆形,东西八台方形,各40米见方,有的台残高约5-7米。“九台”外侧有两道环壕。通过解剖发掘,发现夯土台西侧壕沟局部宽约20米、深约10米。
2.发现了年代最早、布局最严整的“宫城”。在“九台”中央偏北发现一座面积3600多平方米的长方形“宫城”,东西宽约55米,南北长约67米,外围有宫墙环绕。宫墙外为大型环壕或“护城河”,宽约15米、深达12.5米,加上“护城河”整个“宫城”有上万平方米。“宫城”以主殿F1为中心,东西两侧分布两排侧室(侧殿),东侧从北往南为F3、F5、F6、F16等,西侧从南至北为F11、F9、F8、F10、F12、F13、F14等。F5、F11、F8、F10、F12地面还发现涂抹白灰的圆形火塘,其中F5火塘直径约1.2米。早期宫殿停止使用后,整个“宫城”区大部分区域被夯填平整。
3.发现了5000年前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大型宫殿建筑。主殿F1南北长34.8米、东西宽20.6米,建筑面积约720平方米,室内面积约580平方米,夯土墙体宽约1.5米,残高约2米。主殿由“前厅”和“殿堂”两部分构成,东西墙外侧还有散水台。前厅和殿堂之间的墙中开三门。地面和墙体表面均先涂抹草拌泥,再涂抹白灰面,F1废弃后前室用黑褐色与浅黄色土相间夯填。
4.在“宫城”出土了大量制作水平高超的高等级陶器。其中在主殿F1东侧的祭祀仪式性空间F2内,出土了数百件大小不一箍白色附加堆纹的小罐,1件带盖白陶簋,9件带盖塞的小口平底彩陶瓶,1件高近70厘米的大型彩陶罐。此外还有白衣陶簋、圜底缸、双腹盆、陶抄、朱砂彩绘陶、黑陶等特殊陶器,还发现较多表面涂朱砂的石镞、骨镞,以及陶塑人像、绿松石,在F1底部和宫殿其他区域还发现了土坯和最早的陶砖等建筑材料。
5.发现大量炭化水稻。在F1东侧祭祀空间,发现了数百万粒炭化稻米,这在黄土高原地区前所未见,同时还发现大量的猪骨等。
三、初步认识
南佐遗址是距今5000年前后黄土高原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具有都邑性质的大型高等级聚落,遗址面积巨大,结构设施特殊,对于认识聚落内部的社会组织结构有重要意义。南佐聚落如此大的规模,“九台”、壕沟和宫殿建造所需要的强大组织调动能力,是黄土高原出现区域王权的有力证明,表明距今5000年前后陇东地区已经进入早期国家或文明社会阶段,是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的重要实证。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项目点评
钱耀鹏 教授
bw必威西汉姆联官网首页
甘肃庆阳南佐遗址近年通过系统性考古调查与发掘,揭示出仰韶文化晚期甘青地区的重要文明图景。基于壕沟、围沟等遗迹线索,初步探明遗址分布范围约达600万平方米,虽然遗址的规模还需要通过遗迹的共时性进一步确认,但其已构成探讨区域文明进程的关键性遗址。遗址核心区发现的大型夯土建筑基址保存完整,其院落式空间结构与陕北芦山峁遗址存在关联性,反映出仰韶晚期大型聚落营建技术的区域性发展脉络。
该遗址的学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多维度研究潜力:其一,夯土建筑基址与九台祭祀遗存的发现,为探索早期礼仪制度提供了物质载体,虽然祭祀功能尚需更多考古证据的支撑,但初步印证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文明特质;其二,防御性壕沟体系与聚落规模共同指向复杂社会组织形态,若能在后续工作中发现斧钺类兵器或高等级墓葬区,将显著增强对遗址性质的判定;其三,遗址内窑洞式建筑与稻米遗存揭示出生业经济特征,其维持超大型聚落运转所需的资源调配机制,亟待通过周边遗址群调查厘清资源域控制范围。
在文明探源研究层面,考古团队注重多学科方法整合,既立足夯土层位、器物组合等考古实证,亦尝试与韩建业教授等学者关注的五帝时代文献记载进行宏观比照。虽然目前考古材料与古史传说难以完全对应,但通过聚落等级分析构建区域控制网络的研究路径,为实证早期文明演进机制提供了科学框架。未来工作除深化建筑遗存研究外,还需重点突破祭祀区功能验证、高等级墓葬探寻及资源流通体系重建等关键课题,以期全面揭示陇东地区在中华文明形成期的重要地位。









